一
去張家界,是慕名其山。
初始的欲望大都無異,。就像登泰山,就像登黃山,,就像去桂林……于是,便有了一種奇想,,這張家界的山比起其他,,有何奇妙之處?
泰山,五岳之首,,偉岸如同北方的漢子,,威武至尊;黃山,,譽(yù)蓋五岳,,奇秀如同江南之女子,嫵媚含羞,;而桂林的山,,美甲天下,恰如少婦的乳房,,圓潤飽滿……
張家界的山呢?
張家界多山,。書載,這里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澗水潺潺,樹茂林豐,,奇花爭妍,。三千座巖峰聳立在溝壑深幽之中,八百條溪流蜿蜒曲折于石林峽谷之間,,萬千株珍稀植物密布于云山霧海之處。不臨其高,,難釋其疑,;不入其深,不解其問,;不探其幽,,不辯其神……而武陵源景區(qū)又集“山峻,、峰奇、水秀,、峽幽,、洞美”于一體,實(shí)為解惑釋疑之妙處,,當(dāng)為尋幽覽勝之首選,。
正是郁積此番情感我們走進(jìn)武陵源的。
入得山門,,便身臨其境,。遠(yuǎn)處,山影重疊,,山色氤氳,,云天在山巒奇峰中參差不齊;近處,,峭壁刀仞,,巖石崢嶸,樹木于千回百轉(zhuǎn)處清新碧綠,。仿佛,,有一種誘惑在深邃處浮動,有一種聲音于心靈里回旋,。初入景區(qū),,大自然便賞給我們一個神奇的懷抱。
乘天梯,,過澗橋,,坐景區(qū)環(huán)保車,七拐八彎九,、十里,,便算是進(jìn)入了天子山自然保護(hù)區(qū)。
園內(nèi)設(shè)有觀景臺,,惹游人爭先恐后,。佇立于此,奇石危峰盡收眼底,。形如柱,,貌如塔,神如筍,,影如盤,。深者則深,深不可測;聳者高聳,,一柱擎天,;密之可密,疏而不漏,。鐘秀千姿,,雕鏤百態(tài)。有屈子行吟,,有姐妹私語,,有夫妻情深,有眾仙聚會,、群娥起舞,,有天兵出征、神將布陣,。“石船出海”形如神似,,那五指奇峰中,怎就有,,巨型長方形石塊位居中指之上,,一顆武陵怪松長于其中,使得遠(yuǎn)遠(yuǎn)看去恰如一條大船從深處開來,,在云海中漂?。?ldquo;五級神塘”諱莫如深,,是想象?是傳說?人欲問,,山無聲,只有那撲朔迷離的層巒疊嶂,,給你一個形體語言,。
這就是傳說中向王天子歸天的地方么?
也許,誰也不能給我一個信服的答案,。不過,,于自然美景中融入一段人文傳說,倒也不是什么壞事,。反而,,情景交融,陡填幾分游興,。何況,,身后真有故事在銜接——這便是奇景“仙女獻(xiàn)花”。
還是那個王子的故事,。那年,,向王天子所部被官軍打敗,只好率殘兵退守天子山??墒f官兵緊追不舍,不甘被俘受辱的向王天子與眾將士臨死不屈,,血戰(zhàn)七天七夜,,終于彈盡糧絕,遂縱身跳入神堂灣……許久以后,,一位深愛著向王天子的土家阿妹翻山越嶺爬上天子山,,尋找向王天子和將士們的尸骨。山風(fēng)哀哀,,溪水切切,,青山掩忠骨。阿妹忍淚提籃,,采集山花,,撒向峽谷,祭奠冤魂,。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久而久之,,阿妹被歲月凝固成像,,熔聚成石,這便有了手執(zhí)花籃,,含情脈脈的獻(xiàn)花仙女……
忽然覺得真有幾縷異香從綠樹叢中淡出,。舉目遙望,漫山遍野一片蒼翠,。身于何處,,心系何方,悠悠靈魂離我隨我?
依舊是在天子山,,更有一處奇景,,那便是“十里畫廊”。
這是怎樣的一幅巨卷呢?不身臨其境,,不能端其神,。眼前,一處峽谷幽深狹長,,深邃處似有汩汩泉聲,。峽谷兩側(cè)群峰凜然而列,造型各異,,卻攜身成壁,。那月溝歲痕,寄生花木,如神來之筆,,使得偌大的峭壁組成一幅生靈活現(xiàn)的天然雕塑畫,。“奇峰爭起鬧長空,百態(tài)千姿造化功,。秀谷清溪十里路,,游人多少畫廊中。”難怪雕塑家錢紹武稱其為“一條天然雕塑杰作的群像陳列長廊,。”是也,,這懸掛在千仞絕壁之上,秀美絕倫的自然奇觀,,不可謂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賜贈給人們的絕妙的水墨丹青,。
也不能沒有感悟。奇山秀峰無時不在點(diǎn)撥我的思緒:巍峨的山體有豐富的內(nèi)涵,,俊秀的峰巒有寬闊的胸懷,,登山方知人渺小,觀景才知心有垢,。在此處,,更能理解心胸豁達(dá)的含義,于這里,,最能明白什么是虛懷若谷?
我在想,,與泰山相比,與黃山相比,,這張家界的山,,是否也潛含著一種性別?
歸步難舍。再回首,,忽然頓悟,,那一根根頂天立地的山峰,不就像一個個男人的生命嗎?
二
世上的山,,有以自然風(fēng)光為勝,,有以人文景觀為長,能集二者于一身的不是很多,,武陵源便是,。
在黃石寨我們最能感悟這種自然風(fēng)光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的境界。
黃石寨也是武陵源的一個景點(diǎn),,而且是處重要的的景點(diǎn),,有“不上黃石寨,枉到張家界”之說,,被譽(yù)為風(fēng)景區(qū)最璀燦的明珠,。據(jù)說,,這藏匿千年的深閨揭開紅蓋頭是因了畫家黃永玉。
當(dāng)年,,畫家來此寫生,,那神奇、鐘秀,、雄渾,、清新的原生態(tài)讓他驚嘆不已??粗沁B綿重疊的峰仞,石縫間的山泉,,幽谷里的淺流,,懸崖處的飛瀑,紅巖上的綠樹,,畫家也發(fā)出唏噓,。于是,畫家不僅在這里留下了許多的水墨丹青,,而且奔走呼吁,,著力舉薦,才使得武陵源走出山門,,走向世界,。
我們登上黃石寨時,太陽正掛在一處峰尖,,遠(yuǎn)遠(yuǎn)望去,,景色別致的美。逆光處,,七彩虛幻,,空蒙中,霧影氤氳,。此番境地,,說不出有何等的玄妙,仿佛層林深處,,和孤崖洞里,,有一雙雙清澈、秘遂的眼眸,,在溫情地注視我們縹緲的靈魂,。那眼神的背后,是一副超度心靈的魔杖,,牽引著游人進(jìn)入圣地,,洗浴自己的心靈,,做一回神仙般的風(fēng)流。
六奇閣,,居黃石寨山之巔,,修建于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初,歷史不長,,卻寓意張家界的山奇,、水奇、云奇,、石奇,、植物奇、動物奇,。登臨其上,,攬群山于眼底,視孤峰于天外,,意想擴(kuò)大的盆景,,感覺縮小的仙境,好不愜意,。
看了著名學(xué)者羊春秋的“名動全球到此真看三擊節(jié),,勢拔五岳歸來不用再看山”的贊譽(yù)詩句,我對“六奇閣是黃石寨唯一的一處人文景觀”這句話頓生疑問,。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原本就沒有嚴(yán)格意義上的區(qū)別,,人們大多是從時間概念上來定義的。象泰山,、黃山似乎便是如此,。如果說,僅僅只有不到二十年歷史的六奇閣都能算得上人文景觀,,相比之下,,那摘星臺、雙門迎賓便也能算得,。
風(fēng)景區(qū)開發(fā)初期,,時任國務(wù)委員兼國家經(jīng)委主任的張勁夫登上黃石寨。時值清晨,,他信步走入一處頂部向南空懸,,樣子類似游泳池中高臺跳板的石塊,甚是驚嘆,。仰望天空,,殘星寥寥,俯瞰深澗,,奇峰隱隱,,于是,,登石抒懷:“千峰竟秀,萬木蔥籠,,琳瑯滿目,,美不勝數(shù)。雖非大上,,不似人間,,借以喻此,不為過也,。”遂說,,“此石可謂摘星臺。”
如今,,張勁夫的詩變成石刻,,矗立于路邊。我在想,,若干年后這算不算是一處和六奇閣并肩的人文景觀?
還有“雙門迎賓”。一九九五年,,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登上黃石寨時,,看到正南面有三座奇峰一字排開,形成兩道自然天成的山門,,透過山門極目遠(yuǎn)眺,,可見三十公里之外的武陵之魂天門山。而近處,,天書高掛,,玉印醒目,蒼松翠柳綠袖成嶂,。江澤民情趣盎然,,遂把此三座奇峰所形成的景觀稱之為“雙門迎賓”,意為一門迎接國內(nèi)游客,、一門迎接海外游人,。立意可謂高也。
可以說這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景觀了,。假以百年千載,,這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或許會變成一段美麗神奇的傳說。
還有那進(jìn)山沿途的碑文石刻,,無一不出自當(dāng)代政客名人的手筆,,他們都和這張家界的山水峰谷一樣,與天地共存,,經(jīng)曠世風(fēng)雨,,默默等待著生命新的紀(jì)元,。
張家界現(xiàn)已聞名遐邇。我不知道是武陵源成就了張家界,,還是張家界成就了武陵源?但我知道,,若從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觀意義來講,武陵源已成為了一種境界,。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過一句話,,初始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入境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悟者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在我的眼里,武陵源既是山,,又不是山,。
本文作者為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