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新聞網(wǎng)6月5日訊(通訊員 屈澤清 向麗群)“真沒想到,這些娃娃們的花燈戲唱的這么好!”6月4日,,筆者在武陵源區(qū)天子山中心學校附近和幾位戲曲愛好者交談時,,大家對學校舉行的那一場由學生擔綱主角的花燈戲是交口稱贊,拍手叫好,。
舞臺上,,旦角包頭巾,系花裙,右手執(zhí)綢邊花折扇,,左手執(zhí)彩巾,;丑角叫“花子”,頭戴皮帽或扎頭巾,,右手執(zhí)大蒲扇,。丑角圍著妹子旋轉唱跳。流傳于張家界地區(qū)的花燈戲,,輕松靈活,,既歌且舞,亦莊亦諧,,風趣幽默,,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表演形式。
近年來,,武陵源區(qū)天子山中心學校大力推行 “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活動”,,以傳統(tǒng)文化立校,以民間特色興校,,積極傳承和弘揚土家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先后將具有當?shù)貪庥魝鹘y(tǒng)特色的圍鼓、嗩吶等請進校園,,聘請民間藝人為學生授藝,。此舉在武陵源首開傳承民俗文化的先河,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大力支持,。
改編張家界花燈戲,,讓它成為易學易舞的校園舞蹈,是學校負責人熊朝信心中醞釀許久的一個想法,。當這個想法被8個孩子在舞臺上實實在在的實現(xiàn)時,,熊朝信的心中除涌上一絲絲欣慰外,更多的是在思考下一步如何將圍鼓,、嗩吶,、二胡、笛子等民間傳統(tǒng)樂器表演與花燈戲表演融合在一起,,讓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新的藝術生命力,。
責任編輯:李平
來源:武陵源新聞網(wǎng)
作者:屈澤清 向麗群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