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含悲,,蒼天落淚。
7月23日凌晨6時,,細雨連綿,,在張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區(qū)旁的協(xié)合鄉(xiāng)楊家坪村,禮炮齊鳴,,哀樂陣陣,,上千名群眾自發(fā)而來,在泥濘山路上排著長隊,,滿懷沉痛,,為村支書向國潤送行。
作為復退軍人,,他一身正氣,,臨危不懼,是老百姓的守護神
為老伙計,、老搭檔送行,,中年漢子姚太平泣不成聲。
姚太平和向國潤同村,,從小一塊長大,,又同年擔任村干部,,一直是搭檔。他說,,49歲的向國潤出生在老支書家庭,,1990年從部隊復員后曾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1998年當選為村主任,,2012年當選村支書,,殉職前從未離開過楊家坪,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個人,。
“怎么也不敢相信,,從此陰陽兩隔。”回憶往事,,歷歷在目,。在姚太平心中,向國潤作為一名復退軍人,,一身正氣,,敢作敢為。
1998年秋一天,,群眾舉報村里有外來人販賣假幣得逞后逃跑了,,剛當選村主任的向國潤聞訊后,騎著摩托帶著村支書姚太平沿路追趕,,一直追到張家界市區(qū),,在警察幫助下,終將販賣假幣的不法分子抓獲,。
2002年一天,,在村民張國興家中,向國潤識破以“發(fā)現金元寶需要繳納勘探費行騙”的外地男子,,并送到派出所,。
2004年深秋,向國潤為保護村民李長生不受傷害,,腹部被不法歹徒砍了一刀,,傷及脾臟,縫了十幾針,。
“向國潤等村干部被稱作老百姓的110,。”姚太平說,村里成立了護村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維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2011年,,楊家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第四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作為一名優(yōu)秀黨員,,他一心為民,,心系群眾,是老百姓的貼心人
“恩人啊,,您是我們家的眼睛,,怎么就這樣匆匆走了!”
送葬隊伍中,一對手牽手,、拄著拐杖的母子痛哭不已,。母親姚昌谷80歲有眼疾,兒子張世清53歲雙目失明,,是村里典型殘疾貧困戶,,向國潤是這個家庭的常客,。
向支書生前到張世清家,,不是噓寒問暖,就是送米送油,。就在去世前一天,,還來了解改廚改廁情況,沒想到第二天凌晨聽到的竟是遇害噩耗,。“哪怕就是爬上山,,也要送送他。”張世清哭著說,。
“哪有困難,,哪里就有他身影。”54歲的村民劉明洲從小患小兒麻痹癥落下腿疾,,向國潤訪貧問苦扶持他是常事,,在他心里,向支書視全村老百姓為親人,,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
60歲的村民姚文風多年臥病在床,,向支書經常自己掏錢買補品看望她,,經常主動給她家換液化氣罐。向支書英年早逝的消息傳出后,,她在床上哭得死去活來,。
“心里裝著老百姓,百姓心里也記得他,。”協(xié)合鄉(xiāng)敬老院院長孫先進淚眼描述,,2013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協(xié)合水庫路段,楊家坪村一名小伙子騎摩托車摔成重傷,,手機撥通第一個求救電話就是向國潤的,,5分鐘后,向支書開著面的車趕來,,緊急將傷者送往醫(yī)院治療,。
“勤跑腿,多磨嘴,,為民服務無怨悔;多干事,,干實事,群眾滿意是大事”,。這是百姓為向國潤生前編的順口溜,,也是楊家坪村上千名群眾擁護愛戴他的最好見證。
作為一名村支書,,他一心為公,,謀求發(fā)展,是老百姓的帶頭人
“村里失去好的帶頭人,,我們失去了好朋友,。”
送行隊伍中,禾田居農莊作為村里引進的生態(tài)農業(yè)投資企業(yè),,所有員工自發(fā)而來,。
“為鄉(xiāng)村旅游開辟新的風景。”農莊負責人李明鍇介紹,,當初項目選擇落戶楊家坪,,主要是向國潤支書的服務熱情和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今天的農莊,,除了建成600畝生態(tài)農產品基地,,還建成荷花池、葵花園,、荷畔餐廳等農業(yè)觀光配套設施,。
除了禾田居農莊,還有從事大閘蟹,、龍蝦等養(yǎng)殖外來養(yǎng)殖戶,,村民增加了收入,僅剩余勞動力安置就達到近100人,,年增加收入100萬元,。
村部宣傳欄里,一張“張家界土家族第一村”規(guī)劃圖格外醒目,。村民李若濤哭著說:“壯志未酬,,匆匆而去,,太痛心了!”
李若濤介紹,向支書有一個夢想,,依托張家界旅游,,把楊家坪村打造成集土家族建筑、民俗文化,、觀光農業(yè)、休閑養(yǎng)生,、戶外運動為一體的復合型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為了這個項目,向國潤幾乎成了工作狂,,殫精竭慮謀劃,,夜以繼日奔走。7月17日,,李若濤還和向支書一起到吉首定青磚,、木雕、封火墻翹角等建筑材料,。“土家村寨就要開工了,,可他卻就這樣走了啊!”想起這些,李若濤就情不自禁地落淚,。
英雄長眠青山,,豐碑立在人心。
24歲村主任李軍嚎啕大哭,,長跪不起,。他后悔出事那天與支書一起制止非法捕魚,沒有保護好自己的班長,,對不住父老鄉(xiāng)親,。
李軍回憶點點滴滴,在向國潤帶領下,,村里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投入380萬元,交通,、飲水,、水利、生態(tài)等基礎設施明顯完善;招商引資2000多萬元,,調整產業(yè)結構,,村民收入大幅增長,2014年人均純收入達到4200元,。(本文刊發(fā)于2015年7月25日《湖南日報》)
責任編輯:杜修慶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向國生 廖聲田 鄧道理
編輯: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