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如同一個神話中的桃源仙境般吸引著人類回歸。
提起張家界,是在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西游記》和電影《阿凡達》里。張家界,乃天下名山,氣候宜人的天然氧吧。也是我童年時夢游之鄉(xiāng)。那時好讀小說看打斗電視,孫悟空等劍仙俠客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總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學得絕藝,飛檐走壁,劍及履及,斬邪扶正,除暴安良。進中學后已明白俠書之荒誕不經(jīng),讀書興趣轉(zhuǎn)移到“五四”新文學和俄羅斯文學、法國文學了。不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已成為我的座右銘之一,所以,峨眉山、張家界等天下名山,仍是我的夢游之地。
這次游張家界,我是在五。一假期里攜同全家難得一游的,一路尋尋覓覓。上億年前的地殼運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張家界不可復(fù)制的神奇和美麗。那里的山奇、水秀、洞美我早就耳聞,這次有幸來到美麗而令人向往的張家界,領(lǐng)略了張家界自然的秀麗風光,從中讓我受益匪淺,
靈秀金鞭溪,涓涓不染塵。金鞭溪幾乎是每個來張家界森林公園的游客的第一站,它泉水清澈明凈,日光照射,金光熠熠,由此而得名“金鞭溪”。金鞭溪是山谷間回響的一首歌,時而歡快活潑,時而文雅安靜,時而雀躍高歌,時而低調(diào)淺吟。沿溪蜿蜒而行,景致數(shù)不勝數(shù)劈山救母、豬八戒背媳婦、花果山、水簾洞、醉羅漢、紫草潭、千里相會、文星巖、跳魚潭、水繞四門……說不清是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山石承載了我們這樣那樣的想象,還是他們賦予了我們奔騰的靈感。張家界完全顛覆了我對于“山”的概念,一根根、一顆顆、一塊塊,一叢叢,千姿百態(tài),美的攝人心魄!美哉!
迷魂臺是袁家界景區(qū)最好的天然觀景臺,因只要一站在觀景臺上魂兒便會被眼前美景所迷而得名。上百座石峰在峽谷中靜靜矗立,直插藍天,似士兵列陣,似群賢聚會,姿態(tài)萬千,氣勢非凡。天狗望月、海螺出水、將軍列隊、一柱擎天等美景被山坳和屏障有序地分列開來,使這些石峰更顯得鱗次櫛比,挨挨擠擠,蔚為壯觀。趣哉!
天下第一橋作為張家界十大絕景之一,橫跨在兩山之間,雄偉壯觀。俯首橋下,但見白云飛渡,奇峰林立;放眼四望,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獨立石峰撲入眼簾,讓您目不暇接。天下第一橋橋面寬2米,厚5米,跨度為25米,垂直高差357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垂直高差最大的天然自生石板橋。奇哉!
有人說張家界是一本直立的書,山是書頁,樹是文字,云是插圖。而綠色,是張家界的封面。我說張家界是一幅寫意水墨畫,筆直聳立的山峰是力透紙背濃墨揮灑而成的,禿山石上如秀發(fā)如煙絲的樹是工筆點綴上的,山間濃淡有致的云是藝術(shù)地留白,而那山澗的涓涓細流則是著淡墨行云流水般勾勒出來的。初入,晶瑩澄澈的小溪酷似一條仙女膀頸的紗巾遺落在百余座群峰之間。更有道道山泉,幾掛瀑布,他們蚯蚓般只在山的皺褶里,最后躍入小溪中,委婉飄逸向東流去。俗稱“娃娃魚”的張家界特有魚種紅鯢,悠游于清流,夜晚則爬上卵石學著小娃娃哭喊幾聲,勾起人們凄涼和驚奇之后,便又隱入水中。還經(jīng)常有獼猴出入,這幫大圣是不怕人的,但也不傷人,可以喂他們吃東西。在張家界,猴子們有一種天敵,叫飛虎,貌似蝙蝠,生活在峭壁上,餓了就滑翔而下,尖尖的嘴巴對準猴子的腦袋,一刺進去,吸食猴腦,他們有時候還會咬斷采藥人的繩索,導(dǎo)致采藥人掉下峭壁喪命。
天子山風景區(qū),坐上纜車,山上便開始下起了蒙蒙細雨,乍晴乍雨交接之時,望眼看去的天子山,山間云煙繚繞,或鋪天蓋地,或裊裊婷婷,靜如薄紗籠罩,動則運天雪涌,云霧變幻無窮,儀態(tài)萬千,時如江海翻波,涌濤逐浪,時若輕紗掩體,飄渺虛無,連綿浩瀚,波瀾壯闊,云霧景象十分壯觀,奔涌的云霧形成瀑、濤、浪、絮多種形態(tài),天子閣、西海石林、御筆峰、仙女獻花等景點,可惜這些景點被周圍云霧簇涌,雖若如仙境,卻盡收不了眼底。突然,又覺“眾嬌”涌出,使人隱于一種授受不清的境界里。下纜車來到山頂,人已是居高臨下,剛才還是仰視的峰林已在我們腳下。平視眼前,山頂被云遮霧罩著,山野風吹來,薄霧緩緩在山中漂浮著,任由風來擺布;你看,頃刻沒了新妝,轉(zhuǎn)瞬就換個模樣;煙霧縹緲,亦真亦幻,真是美極!而云霧中,峰林呈現(xiàn)出濃重的黑色調(diào),又張顯著山之巍然,及至巍然中兼溶的那番別樣偉岸優(yōu)雅!
山里的天,娃娃的臉。原先薄薄的太陽隱去了,稀落的山風夾著雨點雪花。我剛明白有雨點落來時,但見不知從那鉆出了一片薄霧,似玉帶纏腰沿綠脊生騰、盤旋。我喜歡那滿世界呈現(xiàn)出朦朧之美的霧,也贊美霧之神那種象征派詩人一般的筆法。“霧失樓臺,月迷律度”,這八個字已在紙上展現(xiàn)出一片微茫的世界。無數(shù)山燕在霧中貼著樹梢悠閑飛舞,不時發(fā)出聲聲喜悅的叫喊。此情此景,又不覺使人頓生張家界的另一種美感了。然而,變幻莫測的張家界終究沒讓我失望,好象早就有準備要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演出精彩的一幕:倏然之間眼前的迷霧消散了。仿佛是“天門”頓開,在那濃重的云天霧海之上現(xiàn)出重重山巒,山隨云涌,峰隨霧移。再往下一瞥,更是驚心動魄:一片片濃密的樹冠鋪蓋著深溝大壑正向地心消失,仿佛有一種力要即刻把你帶入深淵之中……
濃蔭、淡蔭,肥綠、瘦綠、蘋果綠、椿芽綠……蔥蘢而空靈,蓬勃而不俗,年輕而不蒼郁。我落到這“綠色熏嵐”里,閱盡嵐光。
這綿延生命的色彩,簡直是“吐”出來的。它洋洋灑灑,寬潤松泡,卻又顯出一種內(nèi)在的“苗條”。我突然得著了靈感:秀美!不就是一種輕清窈窕的美感,一種飄逸鮮潤的麗質(zhì)嗎?從中唐至今,“爾來一千歲”,但全唐詩人有誰謚胖美人楊貴妃為秀美呢?請允許我引用羅春臺那耐人尋味的詩句:“巍巍乎,天柱奇峰拔地起,石骨嶙峋莫與比,我來登其巔,群峰立眼底,依柱向天問年月,身邊似有仙人語……”
踏上了“十里畫廊”那木板鋪設(shè)的棧道。漫步在林蔭棧道上,我們饒有興致地觀賞左邊的風光。這里群山連綿,使人浩氣長舒,不似黃石寨周邊怪石嶙峋,山勢險峻,令人望而生畏。如果說黃石寨那兒是無邊的豪氣,那么這里便是不盡的柔情;如果說黃石寨那兒是梟雄俠士,英姿颯爽,那么這里便是絕代佳人,風情萬種。這里清流碧翠,叢林盡染。特有的濃綠使“十里畫廊”倍添嬌媚。看,那食指峰曲線優(yōu)美,引人注目,是五指峰中的主角;瞧,采藥老人身背背簍,正彎下腰來專心致志地尋覓藥草;遠望前方,“三姐妹峰”相依相偎,我仿佛看到她們彼此手挽手,肩并肩,沖我莞爾一笑……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這里,賦予了它靈氣與芳姿!
在崎嶇的山道上走著走著,便有“賞山”列道,仿佛打扮的迎賓佳麗,群峰乖巧得很,竟能測度人意。我到過不少大山,明明叢綠可人,卻不敢走入,那里叢莽纏身,只好籠統(tǒng)一觀。在這里,你可以乘一條“龍”的棧道,直入林盤腹地的多處景點,走林串林,撫葉開弄枝,可以拼攏,可以拆開。那秀美是敞開、外向的。要玲瓏有玲瓏,要粗獷有粗獷。既可一枝一葉地纖細,又可全虎全牛般的概括。峰巒近可貼面,高可攀天。
上黃石寨時,沿途有不少景點,有的叫“雄獅回首”,有的取名為“定海神針”,還有的被稱為“母鷹喂子”等。其中以“定海神針”最為壯觀。那是一根渾然天成的石柱,從地面拔地而起,高聳入云,獨峙群山中,上面覆蓋著郁郁蔥蔥的翠林,好似孫悟空長期未用的金箍棒,銹跡斑斑,真是鬼斧神工!登上黃石寨,有不少觀景臺。有一觀景臺名曰:摘星臺,建于絕壁處,游客在護欄內(nèi)觀景,護欄外則是萬丈深淵,使人膽顫心驚。站在臺上遠望,正前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峰,它們?nèi)缬旰蟠汗S,破土而出,鱗次櫛比;又似十八羅漢,形態(tài)各異。山頂云霧繚繞,看上去朦朦朧朧,像蒙著面紗的含羞少女,不肯露面;又似一架屏風,豎于這天地之間。左邊一座山峰巍然屹立,宛如一個巨人為這仙境把守門戶。右邊則山勢險峻,層巒疊翠,猶如一方美玉,熠熠生輝。那遠山在天地交匯處,若隱若現(xiàn),真酷似一幅淡墨山水畫。
這兒百木共舉,很難一一叫出名字。具有活化石之稱的中國鴿子樹、銀杏,其它名山哪有這般榮幸?這里,常樹與怪樹共生,雜樹與杉樹共舉。我從一個“綠窩”跳到另一個“綠窩”,仿佛“天繭”生活在桑葉的簸箕中。在綠色“洋場”里,即使是大瀑布,也要從樹蔭里,尋找。在狗鳴崖,我看見一條流量不大不小的瀑布,在綠色的“涼棚”下奔流,只看得見星星點點地閃晃,連你想拍照也成難事。張家界瀑布,壯不過黃果樹,美不及黃山瀑布——但它有它的獨到妙處。這里是一種壯人行色的“綠蔭瀑布”。
我走。尤其是在十里畫廊,我們坐著小火車緩緩地行駛在群山旁,聽著導(dǎo)游仔細的講解,一邊抬著頭欣賞著十里畫廊的一幅幅天然工藝品。其中“李時珍采藥”真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啊,李時珍身后背著一個竹筐,竹筐里還有幾根采好的草藥,真是刻畫得細致入微啊。還有一幅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畫面,中間那個是孩子,左邊是媽媽,右邊是爸爸,嘴里還叼著一支煙,十分生動形象。十里畫廊真是風景如畫,仙女散花,豬八戒背媳婦等等也是別具生面。下了小火車,我們又抓緊時間品嘗一下這里的特產(chǎn)葛粉,美味讓我經(jīng)久不忘。
這樣的山水醞釀出來的山歌是甜美的,“郎在高山打一望,姐在河里洗衣裳,洗衣棒棒兒捶得響,郎響幾聲姐未張,唱只山歌丟個信,棒棒捶在巖板上。”這樣的山水醞釀出來的山歌是淳樸的,“鴛鴦?wù)恚蠚g被,被子蓋哥哥蓋妹。青羅帳,紅木床,席子墊妻妻墊郎。哥難捱,自己關(guān)門自己開,自己鋪床自己睡,半邊席子長青苔。”
我以空曠的心靈親吻每一根山,是的,每一根山。它們好似毛筆,被粗心的畫者遺落在畫中,無獨有偶,成為了畫中最出彩的一處點睛。我以虔誠的心靈撫摸每絲云霧,小心翼翼地探手,唯恐那水汽間的精靈被擾了清夢。我以溫熱的心靈環(huán)抱一彎清泉,融在那冰冰涼涼、絲絲親甜之中。
這合身合體無休無止的俊俏,總有一種冥冥的幕后推動力量。你欲捕捉,卻提領(lǐng)無領(lǐng),牽袖無袖,那分明是礦藏般蘊藏著一種“含蓄”。其內(nèi)中秀美不可遏制:這里一顆“米”,那里一片葉地拋露而出。正如那地下有松籽,便一定有松樹一樣。即使單獨留連山中,也不會寂寞,土苗家人粗獷豪放的山歌,會伴著你,只是你不要被山妹子的山歌纏住腳就是了。
這山的內(nèi)在秀美,把環(huán)境發(fā)展成了一種“人之境界”。山中的葛葉,也可以長到巴扇似的大張。小伢子怕曬太陽,掐一葉子疊了戴在頭上,會綽綽有余地蓋住肩膀。有的坡上,甚至有葛葉的瀑布。足可見內(nèi)中之靈之秀美。
此刻,我腦海里閃現(xiàn)了有位美學家給美下的定義,美是自然的顯現(xiàn)。我驚異于這個定義的產(chǎn)生,它是那樣精確地描述了我方才體驗到的一切!
我自由而舒暢!我活潑而歡娛!乾坤浩蕩,天地為我而歌,山燕為我而兵舞。我突然掙脫了不惑之歲的束縛,在布滿巖石的棧道上走出一種蕩然的正步。這里只有草木麗人,而它們是不會嗤笑人類的,相反還助我更加奔放!我用山野的青春秀美,來暖自己已萌的衰朽。我身輕如云,形骸若紗般行進在這秀美的張家界山徑上。
過溪橋、越綠蔭、下棧道。去兮!去兮!乘桴浮于“海”兮!
此刻,倘若有人問我,什么是最可愛的顏色,我不會猶豫——綠!
這兒的“秀美”登高難覓,“落荒”則俯仰皆是:橫看是秀美,直看也是秀美,搓圓了是秀美,捏扁了還是秀美。它是比不垮否不掉的。
也許,你要問:何苦如此搜尋“秀美”!
因為,我不愿穿一件“皇帝的新衣。”
本文作者為湖北五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