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歌,湘西婚俗的奇葩

來源:紅網(wǎng)武陵源站 作者:解黎晴 編輯:劉洋 2020-07-09 18:02:48
—分享—

進(jìn)村時,已是新娘在家的最后一夜。據(jù)說新娘已哭了六天,明日天亮就要坐轎遠(yuǎn)嫁了。

夜幕籠罩山谷。山腰上,山村樂師在使勁地吹打,特別是一把把嗩吶吹奏著一聲聲抒情地嘹亮,如猛洞河里的山溪水嘩嘩地奔瀉。走入吊腳樓,寬大的堂屋里,粗壯的梁柱間,牽扯著悠長的棕繩,高掛一盞盞燃燒的煤油燈,山風(fēng)吹來,明亮里搖晃著朦朧……

忽然,一陣幽幽哭聲從內(nèi)室傳來,悠揚而纏綿。有時一人哭,有時一群哭,哭嫁歌曲調(diào)淳樸、簡潔,旋律優(yōu)美、動聽。正在哭唱的是《哭姊妹》:“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勾出了一幅美好的女兒圖來。“我家板栗吊線線啦,那背時媒人想掛面;我家板栗結(jié)球球啦,那背時媒人想豬頭;豌豆開花莢對莢,那背時媒人爛嘴巴;綿藤開花一根莖,那背時媒人爛舌根;你做媒人想穿鞋,樹上的鳥兒哄得來;你做媒人想吃酒,山上的猴子哄得走;花言巧語幾籮筐,哄了粑粑哄豬頭!一個豬頭十二斤,媒人吃了死斷根;一槽粑粑十二沓,媒人吃了遭天殺……”而媒人呢,笑吟吟地站在一旁,不惱也不怒,不時還插上幾句:“燕崽崽大了它出花樓,狗崽崽大了它往外走,要是我再隔那年把兩年不多嘴,只怕你抓住我不放手,跪在我面前磕響頭……” 兩人一哀一喜、一惱一笑的神態(tài),風(fēng)趣而又詼諧,讓人忍俊不禁。接著傳來的《哭父母》則是聲淚俱下,其哭也真,其詞也哀:“娘啊!娘怕兒奶水不夠要餓飯,殘湯剩水娘不嫌;沒有雞來沒有蛋,你躲到一邊吃薯片片。我的娘啊,娘!夜里你抱兒睡手腕,一夜你不敢亂翻轉(zhuǎn),左邊尿濕你換右邊,右邊尿濕你換左邊,若是左右都尿濕,娘啊!你把兒抱在心口前。干的地方你讓兒睡,濕的地方你漚干……” 哭者動情,聽者也為之動容。曲調(diào)樸素地運用復(fù)調(diào)手法中的“卡農(nóng)式”,格式靈活不一,節(jié)奏自由多變,一起一伏,一泣一訴,哀婉動人,是一部經(jīng)過一代代婦女口頭創(chuàng)造,既有數(shù)百年來沿襲不變的固定程式,又有即興創(chuàng)作不斷豐富加工形成長詩結(jié)構(gòu)的抒情悲歌,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jié)合的藝術(shù)。

我們在走向火塘的途中,蹲在墻角的各式嫁妝花紅葉綠地等待啟程。

圍坐在火塘邊,喝茶烤火,饒有興致地聆聽當(dāng)?shù)厝私榻B此地的哭嫁習(xí)俗。

在湘西秘境,凡女子出嫁均要哭上七天或半月。不僅坐在家里悠悠哀哭——哭訴祖宗的流芳之德,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兄弟的手足之情,姐妹的離別之苦,故土的留念之誼,特別是表達(dá)對美滿婚姻的向往之思;還要到外面聲聲痛哭。在親戚朋友間哭的是,我即將離開老家遠(yuǎn)嫁他鄉(xiāng),從小到大,吃過某嬸娘的奶,穿過某伯母的衣,大嫂嫂給我做過繡花鞋,小姐妹情同手足,一旦遠(yuǎn)嫁我是幾多舍不得呀!邊哭邊訴,動情處大放悲聲,聞聽者也淚水漣漣。哭呀,哭呀,哭呀,親朋們拿出紅包塞到新娘衣袋里,以示祝賀。到那些有意見有怨氣的人家哭,開始免不得冷面相對,但新娘只顧哭開去——嬸娘呀伯母呀婆婆呀,某年某月我家的豬偷吃你家的青菜啦,或者某伯某叔呀,我家大人某某事得罪于你啦,看在我這就要遠(yuǎn)嫁妹子的薄面上,請原諒吧,我的爸爸媽媽也讓我求你們了……直到將冷漠的臉哭出憐憫之色,給個紅包才離去。鄉(xiāng)里人說,哭嫁的這一招是和解的催化劑,化解冤仇很靈驗,畢竟要嫁的姑娘是和平使者嘛。

夜深,木板墻透進(jìn)涼意。火塘邊我們圍坐得更近乎了。松木的芳香沁人心脾,使人毫無倦意,興致很高地觀看女兒宴的進(jìn)行。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曾記鬢發(fā)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娘唉,銜泥何時得回頭?”《娘哭女》則是:“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后的日子你重開頭;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遠(yuǎn)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知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新娘仍在歌哭。歡樂時,輕快的節(jié)奏、跳蕩的旋律伴隨著優(yōu)美的詞句,生動地表達(dá)了姑娘出嫁前的離情別意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抒懷時,或高亢悠揚,或深情委婉,徐緩的節(jié)奏和柔美音調(diào)中,蘊藏著姑娘深沉的情感。婚事對于出嫁女來說,是告別少女時代的分水嶺,內(nèi)心充滿幸福和喜悅,在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之前(總會對熟悉的環(huán)境和至愛的親人滋生無限的眷戀),卻偏要以悲的方式表達(dá)喜的內(nèi)涵,通過唱哭嫁歌來盡情宣泄郁積于心的至真情愛,形成一種把喜事辦成悲事的文化形態(tài),并以其哭而不悲、唱又如哭的藝術(shù)魅力廣為流傳。

隨著鞭炮聲四起,火銃發(fā)出震耳欲聾的一聲爆響,人們從吊樓里往外潮涌且歡呼雀躍。我們瞅住這個空去找新娘的閨房。進(jìn)入一間黑漆漆的密室,擰開手電,只見一群黑衣少女圍坐在通鋪中心一位頭頂青帕的新娘哭嫁。小方桌上置茶十碗,新娘坐的“包席”居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乍見光亮,十姐妹手足無措,哭聲陡消,迅即向四面逃竄。人去屋空,我們這才知道闖了禍,也便慌忙逃了出來。

我們又踏進(jìn)一處大房間,只見十幾位穿著深藍(lán)花襖,頭插紅絹花的大娘大嬸早已論資排輩地坐在席位上。她們在沒有樂器伴奏下演唱的哭嫁歌,一般為即席之作,也有固定歌詞,如十畫、十剪、十繡、十打、十想等,有獨唱、齊唱、對唱、輪唱、哭唱、笑唱,也有邊說邊唱,邊舞邊唱的。父老說這是在進(jìn)行哭嫁培訓(xùn)哩。哭嫁詞就由老一輩的婦女利用婚禮向下一代十一二歲的女兒們面授機(jī)宜。哭嫁歌唱得好與否事關(guān)娘家和新娘的聲譽哩,更是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biāo)志哩。

清代乾隆時期的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也有幾首詠哭嫁的詩:“養(yǎng)儂長大又陪妝,養(yǎng)女由來也自傷。最是哭聲聽不得,一聲女兒一聲娘。” 還有“桃夭時節(jié)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綿淚如絲。”以生離死別的哭聲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歡天喜地的歌舞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湘西獨特的稟性和文化意識。更重要的,哭嫁歌是對封建買賣婚姻制度的一種控訴與對抗。

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源在哪里?在千千萬萬個蘊藏著不朽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民間,亦在秘境湘西哭嫁的風(fēng)情民俗里……

來源:紅網(wǎng)武陵源站

作者:解黎晴

編輯:劉洋

本文鏈接:http://twshunji.com/content/2020/07/09/7608239.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武陵源新聞網(wǎng)首頁